iml5

北京还有一点点情怀没有消散



三更新雨湿无痕,倚壁佯听客敲门。
墙里秋千闻笑语,一川烟草送芳尘;
苏学士怜多情种,贺梅子哀断肠人。
罗衫薄袂需锦瑟,青灯黄卷伴失魂。


     就像是,你到陕西面馆吃宽宽的大片子的油泼扯面,端上来的竟然是一碗细碎碎的拉面一样——当你满怀80年代情怀,在遥远某个城市向远方邮寄一本书,想象着在暗黄色厚厚的牛皮纸上面,放一张两张意蕴十足的邮票,盖着圆圆的标记着城市痕迹的印戳,让远方收信的朋友从这些细节中体会你片羽的想法与祝福。然而实际上,你甚至来不及在贺卡写上几句话,他们已经把你的礼物重重的摔进了一个光滑的现代生产的塑料包装防摔膜中,光滑的表皮只能用圆珠笔写几行地址,无法贴邮票也无法折叠出包装纸上的小花样。而且,邮局的阿姨笑了,她们说,就没有什么好邮票值得贴了好不啦,你比我们还古董,现在谁还那么麻烦,如果你想集邮的话,就到商品阁里去买成套的呗。

       现在的情怀都是拿来卖的,你自以为的情怀其实是无处可出发,无处可以成型。包括向远方邮寄一册书。包括寻找一个城市中的旧的痕迹。

      只是,北京还有一点点情怀没有消散,聚集在大大小小的书店中。


        十年前的北京街头,邂逅豆瓣书店,用四折的价钱买到朋友「上书房」寻觅多年而不可得的绝版书。如今豆瓣依旧在,书店竖挂着的招牌下,兰花开得正好,老板青松和小花没在,我看中的书基本都是六折,找寻不到三五折的书籍,但仍比对面的万圣书园便宜。

       对面的万圣书园之前搬迁过一次,相隔不远,新地方体例依旧,风骨仍然,只是在另外一条街的街尾处多了一家对手——三联韬奋书店。我的九零后的小朋友都兴奋在上班的五道口有了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却诧异店名“韬奋”这么不雅的谐音。她们熟悉很多时尚,但是她们不看金庸,她们创意无限,但不会去关注到五四前后的旧人,更何况是可以不用知道的媒体人以为的先贤。很正常。只要她们能体会到这家24小时书店的情怀。

     三联韬奋书店在美术馆的店铺几年前宣布不打烊,已经激动了很多人的心。这家处于清华东门附近的新馆依旧有着情怀,爱书人爱小资的人,进门就会心生欢喜。厚实的书架排在长条形的空间中,玻璃窗边茶几上,很多年轻人摊着笔记本喝咖啡,看书,窃窃私语,甚至趴在桌上迷糊着,店内最深处上木台阶,厚木台隔上的是爱书人最喜欢的家庭图书馆一般的书架,上面都是三联自己出版的书,类似是《民主四讲》之类的思考型社科读物。杂志比美术馆的少很多,除了文化大家似的,还有很多的人文类的《万象》《读库》。

     想竟然五道口处,有这样的地方,夜晚加班不想回家都有去处,就更生发了对北京的眷恋。


     只是重回北京的第一天漫天流云厚实,月晕炫彩,欢喜未尽,第二天就已经霾气深重。

     去豆瓣书店,看门口几撇兰花开得正美,同时却知道附近两家折扣书店都关闭了。一家在还没搬走前的万圣书园楼下,曾经二折买到整套的一行禅师的书,负责人一边给我打价,一边认真思考楼上万圣书园按原价卖的书,自己这么便宜抛出究竟对不对?

     另外一家在隔壁地下小超市中,曾经与潘子同逛,称赞老板的进书品味,老板一边收钱一边半迷糊着说:你们是看书的,我是卖书的,不一样,不一样哈。

     而今都在变化,无论情怀,无论感情。

     九零后的美女小呆说到爱情,坚决无法接受爱情变质甚至会在未来婚姻中转化为亲情。而脑子活跃的抽风猫则不相信有灵魂伴侣,因为那种靠彼此情怀存在的生活不可靠,没有财米油盐支撑。夜半被感情折磨的朋友也不相信情怀,打电话过来骚扰了老久,最后忍不住笑着劝告她:不如随我出家吧。

    这位朋友就大哭,却不忘反诘:师父说你情执顽固,你扪心问问自己真的能学太上忘情么?你若能在深山中找不到一本书看的地方出家,我就随了你……

    哎呀,登时无语。于是就写了文章开头的那篇律来。



评论
热度(3)